首页 > 北京妇女网 > 首页栏目 > 花样盛年

“作精”们的咖啡馆

标签:花样盛年 | 来源:《花样盛年》杂志 | 作者:朱姝

我的一名建筑师女友,她年薪几十万,未婚,未育。衣服全是MaxMara,鞋子一排菲格拉慕,十指不沾阳春水,保姆她都请两个,一个专职一个兼职,专职放假了兼职就上,反正物质条件好到无法再好,又多读了几本书,她就成了一个“作精”。

若干年前,我和建筑师女友出门旅游,走到山边,山风拂面,泉水叮咚。

建筑师女友发感慨:“这时候,能泡开一壶普洱茶就没遗憾了。”

你以为这是文人在发痴吗?No,建筑师都是说干就干的。

只见她从背包里拿出一个暗红布包,掏出一只功夫壶,配着两只功夫杯。说一句:“你爬山,我在这煮茶等你。”接着,掏摸出一个野外炉,一只小铁壶按进水中,灌满清亮的泉水,坐上炉子呼呼烧起来。

只见她侧头看水泡如蟹眼,放水洗茶,烫杯,点茶,一番繁文缛节后,终于沏茶成功,两杯艳红的普洱映照着青山绿水。

喝一口,她舌下生津,腋下生风了。

我喝一口,感觉和茶馆里的也差不多。

建筑师女友几乎不坐茶馆。

谁晓得茶馆的茶杯有没有洗干净,谁晓得它的茶叶是哪里批发的。谁晓得它泡茶是不是用的自来水。看到小妹儿泡茶的手势,建筑师女友都忍不住要跳上去指点几句。

挑剔人儿最多是找个讲究的茶馆,没有想到真挑剔的人儿是自带茶馆的。

若干年后我逐渐学到了这种臭毛病。

我的外教,喝咖啡要喝咖啡馆里买的,就是渴死,也不肯喝速溶的。

老爷子身材如圣诞老人,点咖啡打奶泡绝不手软,糖是一勺子一勺子的加,奶油就像咖啡顶着一个大帽子。而且他不肯点Tim Horton,每天至少一杯星巴克。按照他的说法:“Tim Horton的咖啡是机器冲的不如星巴克现磨的。”

跟着外教学英语,我的保温杯也不好意思泡枸杞了。老爷子的判断影响了我,站在星巴克柜台前,发现确实咖啡是现磨的。顿时感到是更厚重,更香了。

我的学友,一位意大利老太太,看不惯我们人手一杯星巴克,她祭出了来自她祖国的咖啡。

她用蹩脚的英语说:“星巴克的咖啡如何喝得!那咖啡豆虽然是现磨的,但豆子都是大路货,不讲究口味的。我都是自己挑豆子,混着手磨,再现煮的。”

这话,怎么这么像《红楼梦》里的妙玉啊,原来讲究人儿是没有国界的。

一组同学出门玩的时候,酒店自带厨房,我们瞻仰了老太的现煮咖啡。

从背包里摸出来一个小巧的磨豆机,电动的。老太把铁筒里的几勺子豆子加进去,框框一顿磨,就像中国主妇打胡椒面一样。然后再掏出一个铁皮的怪东西,转几下,变成两段,原来是个杯子,灌满水,把咖啡粉放进杯子里的网兜,车紧。上半段空空如也,只有一个虹吸管。把这三分像埃菲尔铁塔的怪东西放在灶台上,明火一烧,咕嘟咕嘟冒着泡,一屋子浓香。

老人家絮叨说:“我这咖啡壶是从意大利带来的呢,跟了我几十年。”

接着她分点咖啡给我们几个,我们只好捧场的连说delicious,别的我们也说不来啊!味道说不出来好在哪里,香味是浓郁,入口却比星巴克的多了些酸涩。

在老太看来,有酸味,有涩味,才是她大师手调的成果。她用某种咖啡豆七成,加某种咖啡豆三成,混搭现磨,终于煮出了这独一无二的味道。至于这某种咖啡和某种咖啡是什么,又是啥地方买的,就超出我的英语听力水平了。

经过眼神交流,中国同学们都承认:老太这意大利铁壶,这随身磨豆器,确实比我们用的的速溶咖啡,胶囊咖啡机高出一截子。但是味道嘛……哎,我还是喜欢加奶,用浓浓的乳脂冲进黑苦的咖啡,再一勺黄糖,搅开了才是我记忆中的咖啡。

据说,上世纪九十年代初,速溶咖啡第一次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,不管是雀巢还是麦氏,市场部都撒扎着手:中国人消费水平不高,这咖啡作为饮料,要卖这么贵,能和胖大海比吗?能和麦乳精比吗?能和茶叶比吗?

某个国际营销专家脑门一拍:“得了,我们不作为饮料卖,我们当礼品!”

中国人舍得送礼,于是礼品雀巢和麦氏速溶进入了千家万户。

有一年有人送了姨父一罐麦氏。

一玻璃瓶子现在在超市里打堆卖的速溶咖啡,配着一罐子白白的“咖啡伴侣”——现在大人都不准孩子吃反式脂肪了。两个瓶子有个硕大的礼品盒包装,还带着两个红杯子。

姨爹邀请来全家人围桌,烧开一壶水,冲出一大壶咖啡,再大勺加入咖啡伴侣。一壶黑乎乎的液体顿时变成了白蒙蒙,一人一杯。红咖啡杯子大多由长者用,所以我总感觉用红杯子装的咖啡更正宗一些。

这咖啡入口挺怪,在小朋友的我看来远不如橘子水。五十年代出生的大人也从没喝过咖啡,却很有把握的指导说:“要加糖,伴侣不要加多了,掩盖了咖啡的原味。”个个都很有格调的。

这样的品咖啡盛会,姨爹安排在下午。

当晚,全家睁着眼睛清醒到天明,翻来覆去睡不着,却无人找得到原因。

第二天姨爹黑着眼圈到处探讨:“我们是不是喝了咖啡才睡不着的哦!”

大家这才恍然大悟:咖啡和茶叶一样,是饮料,是用来提神的。广告狂轰乱炸,只管“滴滴香浓”,谁也不说这功能了。说了功能就不值钱了,也不香浓了。

我们这代人小时候,是不作兴成天惦记吃的。如果谁敢说要当个“美食评论家”,那非被街坊邻居贬低成“好吃嘴”的。如今打开手机,有多少美食公众号多少美食城,多少美食摄影师?品茶品酒品咖啡,不都是这20年的事吗?

从滴滴香浓的速溶,大勺加的咖啡伴侣,到Tim Horton到星巴克,纯乳脂牛奶,香草棒,到云南小叶咖啡,到越南滴漏咖啡,再到有闲心的人自带咖啡馆,随时现煮的一份闲情。我们走了很远很远,终于追上了世界的脚步。


  • 分享:
  • 编辑:白岩泠     2023-11-21

评论

0/15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