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北京妇女网 > 首页栏目 > 花样盛年

如何生气,是一门学问

标签:花样盛年 | 来源:《花样盛年》杂志 | 作者:吴静思

我和老公因为一点琐事起了争执。半夜,睡不着觉的我开始在内心讨伐他:他觉得自己辛苦,放着这些家务琐事不做,凭什么就该我做?我又不比他清闲。他每天上班,难道我不工作么?他每天睡不够,难道我睡眠充足么?

继而越想越气的我逐渐把事情上纲上线到人,开始了“人身攻击”:他为什么就不能多心疼我、替我多想想呢?真是太自私了!现在才结婚几年啊就这样了,往后这个男人还靠得住么?

你是不是也会像我一样,和对方吵架时,一开始还在为事情起争执,自己想冷静一下,结果越想越气,开始跑偏,要么忆往昔,把这个人过去种种的不是都倒出来“鞭笞”,要么就是从“对事”变成了“对人”,全盘否定这个人。

我们活在这个世上,有不少时间会耗费在生气这件事上。虽然会用很多道理努力劝说自己“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不值得”,或者把“别人生气我不气,气出病来无人替。我若气死谁如意,况且伤神又费力”这首《莫生气》口诀背的滚瓜烂熟,但气不打一处来时,真的是不由自己。

至于生气对身体健康、人际关系、自我评价等各方面造成的伤害,无须多言,成年人都懂。所以,人活这一生,如果我们能学会如何好好生气,将会大幅提升我们的生命质量。

很多人都在寻找不生气的方法,比如压抑忍耐、积极乐观等。可是《你可以生气,但不要越想越气》这本书的作者水岛广子却告诉我们:那些都不是从本质上解决问题的方法,因为,“情绪化”并不是情绪的错,而是想法的错!

水岛广子是医学博士,曾任职于庆应义塾大学医学院精神神经科,她率先在日本引入人际关系疗法(IPT),并致力于其临床应用和推广普及,是人际关系疗法专科诊所所长。

作为人际关系疗法(IPT)专家,作者认为,负面情绪本身并没有对错,它只是传递了心理的讯息,提醒我们寻求援助或保护自己。其实,让愤怒不断膨胀的,是我们的“情绪化思考”——这种思考,基于我们内心的“受害者心态”,以及因自我肯定感低不足而过分追求“正确”的执念。

《你可以生气,但不要越想越气》是一本很好读的“小书”,三四个小时就能翻完,但这本小书却发人深省。作者解析了生活中那些“让人生气的小事”,让读者看清“情绪化思考”的来龙去脉,也让读者明白在那样的情境下究竟该如何表达、如何沟通。

比如,开篇作者就探讨一个经典问题:人为什么会生气?

第一个原因是“计划落空”。

许多情况下“情绪化”的第一步始于“计划落空”:

“什么情况?”

“不应该是这样的!”

“怎么会这样?”

一旦计划赶不上变化,就会产生诸多类似的情绪。作者将这种情绪称为“计划落空的愤怒”。人遭遇“计划赶不上变化”,自然而然会产生愤怒的情绪。因为计划落空(或是被打乱)终归是一种困境,而困境会催生愤怒的情绪。

我们生气的第二种原因是因为“遭受冲击”。

突如其来的冲击(也是一种变化),会给人造成巨大的影响,人本身就会习惯性地把变化视为“压力”。

即便是自己所期盼的变化,也会引起诸多不适。例如,虽然踌躇满志地坐上了自己期盼的职位,但是工作却未必顺利,或是责任过于重大,或是工作方式必须要做出改变,总之多多少少地会感到一些压力。

想要“按部就班”,以稳定的现状生活下去,是人的常态。而冲击是在突然之间动摇了这种“按部就班”的基本姿态,因此人们会在遭受“冲击”的时候将其视为一种“攻击”。

人们面对攻击的反应各不相同。有人呆若木鸡、有人出手反击、有人会丧失自信心,认为正是因为自己无能、无知才遭受攻击。但是,大多数时候人们都会感到“愤怒”,有时还会陷入“情绪化”的状态。”

让我们生气的第三类原因是“被人评价的愤怒”。

评价有时候会演变成一种攻击,让我们生气。比如,当别人说“你连这都不知道?”时,这种评价就会让我们愤怒。“做出评价”这个行为本身并没有错,错误在于评价你的人可能非但意识不到“自己在肆意进行主观评价”,而且固执地认为“自己的评价对于任何人而言都是绝对正确的事实”。当有人把对你的主观评价当作客观事实散播出去时,这是对他人的一种暴行,会令人愤怒。

让我们生气的事会有很多,但归根结底都可以总结为以上三类。

生气是一种很正常的情绪,它就像我们的身体能感受“烫”和“疼”一样,如果身体不具备“烫”和“疼”之类的感觉,就会十分危险。

同样,情绪也可以看作是心灵上的感觉,一个感受不到愤怒的人也是危险的。所以,我们不该去压抑、扼杀愤怒。

但成熟的人也不该任由它发展成燎原之火。我们要思考的是怎样避免把生气、愤怒发展为“情绪化”?

也许你已经有一些应对方法,比如“否定自己的情绪,用积极的情绪取而代之”、通过运动改善情绪、换个地方透透气等尝试转换心情、或是埋头专注于眼前的工作,等待情绪自然消退。

这些方法固然有用,但能够用这种方法克制的情绪,基本上都是一些小情绪。《你可以生气,但不要越想越气》这本书的目标不是单纯的“大事化小”,而是要从本质层面解决问题。所以,如何避免把愤怒发展为情绪化的思考,从而让自己越想越气,这是本书要探讨和解决的核心问题。

解决方法我就不在此剧透了,有兴趣的读者不妨自己阅读一睹为快。

除了解析“情绪化思考”的问题之外,作者还教我们如何养成避免情绪思考的7个习惯:掌控自己的身体状态、转换视角看问题、写“好友笔记”、从“我”出发看问题、放下“应该”,为“希望”而生活、远离让人“情绪激动”的现场、找到“自动开关”,关闭“心灵百叶窗”,都是改善我们情绪行之有效的办法。

虽然这是一本情绪管理书,但本书所谈论的并不仅仅是情绪的话题。作者从更深层次探讨了受害者心态、自我价值感低下、边界感匮乏、不知如何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正当权益等问题,这些问题解决了,情绪问题也自然迎刃而解,我们就能够明白如何善用情绪、拥有平和的幸福。

  • 分享:
  • 编辑:白岩泠     2023-11-21

评论

0/150